2022-12-07
中国电子学会智慧交通信息工程分会青年论坛
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科技逐渐成为交通领域变革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电子学会智慧交通信息工程分会青年科学家论坛以“数智引领·构筑交通新生态”为主题,通过突出“数字、智能”的交通生态发展新理念和新方向,为交通信息相关领域青年学者提供启迪创新、引领创新、展示创新和实施创新的高端交流平台。
本论坛拟邀请智慧交通信息工程领域知名领军学者、中青年专家分享前沿方法、热点技术和成功的工程实践案例,围绕交通信息各分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产业发展挑战和机遇等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新型网络与通信等前沿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智慧交通信息工程分会将持续作为桥梁和纽带,为相关领域青年学者搭台聚力并助推智慧交通生态创新发展。
论坛议程
论坛组织者
张军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智慧交通信息工程分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陈英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艾渤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智慧交通信息工程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论坛报告人
张宏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网络技术专家
报告人简介:张宏科,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IEEE Fellow,曾先后两次担任新型网络方面的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6部,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报告题目:新型网络技术研究与探索
报告简介:传统网络技术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特殊行业应用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如高移动、高安全和确定性等,亟待进行网络技术创新,满足行业迫切需求。本报告将介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在新型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探索,重点介绍以标识网络为代表的新网络技术成果,及其在高铁行业专网等工程中的应用。
周盛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人简介:周盛,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在清华大学电子系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无线通信、车联网、移动云计算等。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8000余次。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IEEE通信学会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等奖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担任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的编辑,并在多个国际会议上担任分会共主席。
报告题目:基于V2X的多源协同感知技术初探
报告简介:基于单车智能的自动驾驶需要基于本车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并独立做出驾驶决策,近年来持续发生的严重事故,显示出其在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不足。通过车联网V2X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交互,可保证车辆获取充足的环境信息,做出正确高效的环境感知与驾驶决策。同时,协同感知能显著减少邻近车辆对冗余数据的重复处理,有望在提升自动驾驶可靠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车载计算平台的能耗。本报告介绍了课题组近期在基于车联网的多车协同感知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不依赖于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位置信息的多源传感器融合算法、动态多源感知数据融合的在线优化调度框架、以及一个大规模网联协同感知数据集Dolphins。
章嘉懿
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人简介:章嘉懿,分别于2007年和2014年在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起在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天线传输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等。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5500余次。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德国洪堡学者、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际电信联盟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IEEE JSAC、IEEE WCM、IEEE TCOM等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高速移动场景去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
报告简介:面向2030+,6G将在5G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指标,深度融合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开启移动通信新时代。未来6G将支持超过1000km/h的移动速度,满足卫星、飞机、高铁、汽车、无人机等高速移动场景的用户体验速率和服务可靠性。作为6G新空口关键技术之一,去蜂窝大规模MIMO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理论,通过部署多个分布式接入点利用相同的时频资源为所有用户服务,缩短接入点与用户距离,获得空间宏分集增益,大幅降低路径损耗,并利用大量AP带来的有利传播,减少多用户干扰,从而达到高速移动场景均匀覆盖并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报告对高速移动场景下6G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去蜂窝大规模MIMO的分簇接入、导频分配、信道估计、预编码和功率控制等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罗贵阳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报告人简介:罗贵阳,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20年至202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起在北邮计算机学院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网络、大规模智能机器通信和组网理论。在通信-交通-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A类论文12篇,相关成果入选为中国信息领域顶级期刊的封面文章,并获得智能交通领域顶级会议ITSC与国际会议PAAP的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编委,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自动化学会智能车工作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面向车路协同的群智机器网络
报告简介:随着自动驾驶车辆、路侧智能认知单元、智能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指挥控制系统等新型车载、路侧和云端人工智能装备的引入,交通系统正快速从面向人的数字化信息系统转变为面向人工智能机器的大规模机器群体智能系统。对交通机器群体智能的研究,能够保障人-车-路-网的高质量协同,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本报告重点关注支持网联自动驾驶的蜂窝网络如何有效支撑大规模交通机器的协同,受智能电网和算网一体提供电力和算力资源启发,阐述如何在蜂窝网络中构造群智机器网络以支持泛在普适协同服务。进一步,本报告介绍了课题组近期在群智机器网络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语义信息传输的多车路协同的点云目标检测、网络状态敏感的感知通信一体化调度以及面向大规模路径规划基于平行智能的交通态势可控推演。
周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报告人简介:周琳,2014年于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18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0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8月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论、物理层安全、无线通信安全、统计异常检测等。发表CCF A类期刊论文14篇,其中信息论期刊IEEE TIT 11篇。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北航“卓越百人计划”、北航第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与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青年新星。
报告题目: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的信息论研究
报告简介: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 URLLC)是车辆网、自动驾驶等智慧交通系统等的基石,其理论研究可为实际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比较基准。经典的香农信息论为通信系统设计提供了性能评估与比较基准,但其结果仅在编码长度无限,对应通信时延无穷大的渐近情况下严格成立,难以为低时延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精确理论指导。为解决上述问题,有限码长信息论与修正渐近理论逐步兴起,是URLLC的理论支撑。本报告聚焦于通信系统的有限码长分析,主要以信源编码为例介绍相关理论成果,重点考虑信源分布未知时的数据压缩方案与低时延性能分析,简要介绍信道噪声分布未知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方案与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案,最后总结相关未来研究方向。
马晓磊
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
报告人简介:马晓磊,2007年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3年起在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体化出行、交通大数据、能源交通融合等。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7500余次。获得北京市/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被引学者等奖励;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TS、IET I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D等7个权威SCI/SSCI期刊副主编及编委,并担任中国致公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报告题目:低碳出行一体化(MaaS)关键技术与展望
报告简介:当前城市交通发展面临两大挑战。其一是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民对个性化、门到门、高质量出行服务的美好需求与资源紧缺条件下集约化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二是碳排放占比高,交通领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10%,而城市交通占交通领域的80%以上。出行一体化(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以公共交通系统为基础,通过出行全要素整合与供需双边调控,为出行者提供一站式绿色出行服务。因此,MaaS为解决城市交通发展所面临的两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在交通能源融合与双碳背景下,传统MaaS系统需要考虑与可持续再生能源、碳激励等新兴技术形态的深度融合,报告拟从“需求辨识->信息推送->资源调度->多网融合->出行平台”的总体思路,攻克出行需求割裂、出行信息脱节、服务运行孤立、能交网络分治等技术难题。力争形成“源于中国、普适引领”的低碳MaaS方案,摆脱“路径依赖”,引领形成自主可控的MaaS技术体系,支撑交通强国建设、践行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支持新时期城市数字化转型。
钱君辉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报告人简介:钱君辉,2018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8年8月起在重庆大学任教至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阵列信号与信息处理,包括传感器网络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雷达与通信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 24篇。获得重庆市优秀学术论文奖。
报告题目:雷达与通信系统协作式频谱共享优化设计
报告简介:随着 5G 移动信息网络的加速构建,无线通信设备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电磁频谱资源已呈现出日渐稀缺的演化态势。大量用频设备的部署致使多类电磁信号在时域、频域、空域密集交叠,电磁环境日趋阻塞。在现有频谱资源规划下,雷达和通信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系统中广泛配备的两种典型功能,在频段使用上也逐渐出现了频谱资源“抢地盘”的局面。频谱共享作为终结频谱资源供需矛盾和资源利用率低等重要问题的关键方式,是未来无线信号传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报告基于复杂电磁环境中信号类型多、动态时变、状态信息不确定性等特点,阐述雷达与通信系统多域联合的协作式频谱共享研究进展。包括动态信号多域联合参数化建模与分析,基于信息重构的稳健性设计研究等。
崔国龙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人简介:崔国龙,分别于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3年在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智能雷达技术、毫米波雷达及其应用技术等。在IEEE TSP、IEEE TAE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0余项、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与出版专著2部,谷歌引用5000余次,入选2021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高级会员、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IEEE AESS 委员会Radar System Panel成员,担任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雷达学报等多个期刊编委、以及IEEE Radar Conference 等多个会议分会共主席。
报告题目:车载毫米波雷达视觉盲区探测技术与应用
报告简介:在城市环境,由于建筑、路障、树木等非透明障碍物的遮挡,导致现有的城市目标感知技术存在众多视觉盲区。因此,对视觉盲区内的目标探测在智能驾驶、城市环境感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近年来也逐渐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探索性可行性研究。基于雷达原理,利用电磁波的反射、散射和衍射等多路径传播特性,使非直视遮蔽盲区内目标探测成为可能。本报告将从非直视电磁波传播特性出发,分析L波段和毫米波段电磁波的多路径传播特性,基于电磁仿真软件和实测雷达数据,分析遮蔽盲区内多路径探测机理和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典型应用实例,如前前车探测、鬼探头预警等,同时也为未来技术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直播频道
本次活动将在学会视频号、B站号、腾讯会议等平台同步直播。
1、学会视频号
2、学会B站
3、 腾讯会议:293-340-992
如果您想要与报告专家进行互动,请通过以下方式
4、加入交流社群
添加下方学术秘书微信报名,邀请您进入学术交流微信群,实时获取学会活动。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加入
中国电子学会会员
中国电子学会关于提名2024年度会士候选人的通知
关于举办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的通知
中国电子学会关于2024年第四季度高级会员评定的通知
中国电子学会关于“第四届电磁频谱学术大会”墙报交流征稿的通知(第一轮)
2024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示
优博论坛(2024)博士生专场结果公布!
关于召开2025年第四届中国电磁频谱学术大会的通知(第一轮通知)
中国电子学会“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表彰”荣誉载体制作竞争性磋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