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郑雨晴(1990-),北京大学助理教授,2021年,经中国电子学会推荐,郑雨晴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有机化学与微电子学的交叉进行柔性电子电路、脑机接口领域的相关研究。本科和博士阶段均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2012年获化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裴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电子学等相关领域。博士后期间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工系Zhenan Bao教授课题组从事电子皮肤方向的研究。累计在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C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34篇,申请美国专利1项,受邀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独立审稿人,获评2017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Springer Thesis论文奖。
说起能入选“青托人才”,郑雨晴认为未来面临的挑战和责任将会更大。对她来说,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用化学来具体解决什么问题,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所以,化学专业毕业的她,选择了北大集成电路学院,用化学的思维来研究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前沿科学问题。
避热门挑冷门 守护孜孜以求的初心
2008年,郑雨晴非常幸运地考上了北京大学,被变幻莫测的化学反应所吸引的她,选择了化学作为她的本科专业。大二时,恰逢金融热潮,好多同学都兼修了经济学双学位,本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她也加入了选修经济学双学位的大军中。但经过几年的化学与经济学的共同学习,她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化学仍然是她所真正热爱的专业方向。怀着对前沿科学问题的强烈求知欲,对创造能够影响人类进步的未来技术的渴望,郑雨晴几乎没有犹豫地放弃了金融方向研究生的Offer,而再次选择投身于化学研究的征途中。出于对有机电子学的兴趣,她加入到北大裴坚老师课题组攻读博士研究生。
应该说,对目标的执著,对科研的热爱,让她始终能沉淀在学术的殿堂里,孜孜以求。
海外深造 继续追寻科研理想
博士毕业后,郑雨晴成功地申请加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走上了柔性电子领域的科研之路。
鲍哲南教授是第一个在斯坦福当系主任的华人女性,也是柔性电子领域的泰斗级人物。2021年7月2日,在鲍哲南教授的指导下,郑雨晴作为第一作者的《高密度弹性电路的单片光学微光刻》(“Monolithic optical microlithography of high-density elastic circuits”)一文发表在 Science,他们成功地在0.238c㎡的弹性基底上集成了超过1万个可拉伸晶体管,实现了目前已报道的最高的可拉伸晶体管器件集成密度,比此前的纪录提高了2个数量级以上,可以在不影响其电学和机械特性的情况下实现高产量和高均一度制造,为柔性电子器件工业制造领域提供了新的范式。
郑雨晴介绍,若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可穿戴设备上,能以更高密度集成更多的传感器,提供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在生物研究、医学诊疗、柔性显示、脑机接口以及智能机器人领域应用上发挥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成归国 致力柔性电子技术攻关
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郑雨晴,其实党龄已经不短。2008年高中刚刚毕业的她就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她时刻以党性要求自己认真追求学问,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积极投身前沿应用学科的研究中。在海外求学四年后,作为一名北大人,一名共产党员,她怀着一颗赤诚报国之心,回到母校北大工作,同年加入中国电子学会,主攻柔性电子技术领域。
据了解,因高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性,目前,柔性电子领域仍面临缺乏高性能、机械性能可调的有机电子材料和高集成、多功能柔性电子器件系统的制造技术等问题和挑战。郑雨晴团队结合以往的研究基础,围绕“基于可化学编程软物质的柔性电子器件”主题来开展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面向柔性电子集成制造技术、生物特异性电子材料开发、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和可穿戴健康医疗微系统等三大方面。
郑雨晴说,目前实验室研究方向涉及化学、物理、材料、微电子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具体来说,就是从原子、分子尺度入手,在有机电子材料中引入具有功能性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赋予柔性电子材料除柔性、电子性能外更为丰富的刺激响应性、生物特异性、可降解性等特性,从而研发出全新的柔性电子器件制造工艺,并建立多功能、高集成可穿戴智能化电子系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许未来的道路充满挑战和困难,但郑雨晴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坚守,必定能给无数青年学子带来思考和启发。
来源: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是由中国科协于2015年10月立项的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电子学会作为具体实施单位之一,充分发挥学会“小同行”和高水平学术大师聚集的专业优势,强化对信息科技领域青年人才苗子的发现举荐作用,及早发现、重点扶持、加快培养年龄在30岁上下,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者,为他们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政策咨询、经费支持、学术交流及成果转化等工作平台。2015年以来,中国电子学会累计遴选培养92名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了由200余名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的导师队伍。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加入
中国电子学会会员
钟山县开展“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实验秀进校园
中国电子学会总部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处党支部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第四届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年会圆满落幕
中国电子学会召开2024年统战工作座谈会
2024年全国导航技术与应用大会在京盛大召开
相约广西绿城 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南宁锦标赛开幕!
“科创中国”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子智造论坛(宁波)成功举办
中国电子学会网络空间安全专家委员会走进山东大学暨第40期中国电子学会青年人才托举沙龙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