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正文

解码第十九届研电赛——探索、创新、实践、成就在这里交织

2024-08-20

构建优质人才培养生态,搭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桥梁

人头攒动的活动现场,选手们向评委们介绍自己的参赛作品,精准“指挥”机器人完成指令等流程……8月7日—10日,“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全国总决赛在无锡举办。来自全国8个赛区的582支队伍,约2000名师生在大赛上同台竞技、相互交流、展现风采。

最终,来自中南大学的射频芯动力队、中南大学的光聚凛微队、西安交通大学的血网超人队荣获“研电之星”称号。同时,大赛还决出了技术竞赛团队一等奖116项、二等奖165项、三等奖175项;商业计划书团队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5项;华为6G专向赛团队奖23项,企业命题专项奖98项;最佳论文奖33项,最具商业价值奖5项,最佳答辩奖5项,最佳路演奖1项。大赛最佳团体奖由西安交通大学获得。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中国电子学会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研究生群体的重要赛事,是为国家发掘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平台,旨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赛于1996年由中国电子学会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八年,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参赛规模大,专业领域广、综合价值高的品牌赛事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创新创业意识的熔炉、团队精神的试金石、实践能力的锻造场、青年人才成长的摇篮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大赛已经成为了电子类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成长的有效平台。

今年,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杨通钰和她的团队凭借一款“光谱共聚焦式微米级实时位移测量仪”脱颖而出,比起比赛带来的紧张感,她的体会更多是勇敢与自信。

“我们的仪器和国际标杆仪器相比,以更低的光学分辨率,实现了更好的测量精度,重复性精度达到了百纳米级别。”杨通钰自信地说道,“在研发初期,因为国内可供参考的案例较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在硬件板卡设计和逻辑开发方面,是老师们一直在鼓励我们,不论我们“闯”多大的祸,都让我们放手尝试,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后续也会通与企业客户不断磨合,拓宽应用场景,提升仪器的精度和可靠性。”

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触手可及队则是第一次参加研电赛,他们的作品是“面向人形机器人的多模态感知仿生机器手”。“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的机器手是以2指或3指为主,而我们的作品是以五指为抓手,集成了多模态的感知功能,当我们触碰任何一个指尖,都会对可视化界面和手指产生相应的反馈。”

谈及此次参赛的最大感受,团队表示:“通过研电赛,可以激发大家对前沿领域的探索和创新的斗志。以前在实验室是闭门造车,现在能真正的接触到产业市场,收获非常大,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北京交通大学的智翼速起队则针对小米赛道,解决现有车联网环境中多元化的需求及高速移动场景中的空间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在项目研发期间,小米公司就给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指导,希望未来能够依托实验室开展更多产学研上的合作,有机会能够去小米实习。”

对于这些年轻选手来说,大赛为电子信息领域人才沟通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是各大高校研究生切磋技艺的实战擂台,也是展示自我风采,实现人生之梦的盛大舞台。

据研电赛组委会秘书长,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李德识介绍,大赛从最初的10家参赛单位,13支参赛队伍,作品主要围绕芯片为主,发展到今年,有310多家高校7368支队伍26000多人参与,相比往届规模增长17%,作品覆盖了工业、能源、交通、国防、教育、农业、健康、养老等社会生活多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参与其中,在研电赛平台上,展现新时代研究生们,面对重重挑战,以科技创新为刃,以敢于突破为矛,披荆斩棘、不懈奋斗的创业精神。

本届大赛除设置总决赛作品展览与展示、决赛作品答辩、“芯”太湖大讲堂—集成电路前沿技术展望与产教融合、研电之星挑战赛选拔外,还开展了研究生人才培养座谈会、师生交流活动等多个环节。

构建优质人才培养生态系统,需要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的其他组织共同参与

通过竞赛,搭建人才培养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推动与产业紧密结合,搭建产教融合的桥梁,这是研电赛成立之初就定下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发展思路的引领下,近年来,研电赛不断改革创新,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政府、高校、企业深入开展培训合作。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以赛促融,产教融合,通过引进企业课程和教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以及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促进成果孵化等方面,推动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李德识说道。

自2014年起,历届竞赛全国总决赛与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深度结合,2024年研电赛总决赛举办地选址在无锡便“别有用心”,依托长三角与无锡市产业优势,通过现场演示、项目实习、技术培训、人才招聘、揭榜挂帅等方式与高校优秀科研项目团队深入对接,推动产业落地,对于地方和学生来说,无疑不是一场“双向奔赴”。目前研电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奖团队,可以获得上海市积分落户最高加十分的政策激励,同时,南京、绍兴、东莞等地方政府也对竞赛优秀团队配套了优惠的就业、创业政策。 

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东南大学将总决赛现场设在了无锡校区,该校区始建于1988年,拥有首批国家集成电路学院,最先开启了我国优秀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国家和地方累积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15000余人。“2022年,东南大学与无锡市签署共同建设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合作协议,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无锡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向第三方着力推动东南大学优势学科与无锡产业科技创新精准匹配,融合赋能。学校还与无锡市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归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综合高地。希望通过研电赛,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体系和全链条,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在开幕式中如是说道。

与大多作品不同,西安交通大学的血网超人团队研发的“利用仪器专项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可编程超快超声设备”,从项目开始之初,就与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化概念,其中,具有超声超分辨成像功能的临床设备已完成转化落地,在全国70多家三甲医院进行了临床试验。

对于作品后续的发展计划和商业化潜力,团队表示,“未来超声超分辨技术有望得到临床专家的一致认可,促进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我们将进一步拓展仪器功能,之后也会考虑做到便携式,方便ICU等环境下的床旁检测。” 

参与该项目指导的西安交通大学老师罗婧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大学要正确认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作为需求、投资、管理、转化四个主体,联合研究型大学建立联合新型研发中心,着力建立应用牵引基础研究机制,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研发的创新链,开展有组织研发,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支撑世界一流企业创建、增强企业原创技术策源能力。”

本次研电赛依旧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主要推动力的办赛理念,延续了往年的比赛机制,由企业提出行业需求,提供技术水平领先的开发平台与一线技术工程师技术支持,通过企业命题的设立,鼓励师生了解前沿技术发展,提升对国产芯片的应用开发能力,促进国产芯片的软硬件生态建设。兆易创新、华为、新思科技、TI、飞腾、地平线、小米、算能、优利德、MathWorks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了企业命题。

今年是兆易创新连续第七年冠名全国总决赛,谈及原因,兆易创新生态市场经理王霄表示:“一直冠名研电赛,有三个维度的原因。第一是品牌宣传,可以让更多的高校老师、电子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学子,清楚地认识兆易创新是什么样的企业。第二是人才招聘,兆易创新依托研电赛不断挖掘高校的潜力人才,让大家加入兆易创新中去发挥自己的潜力。第三是挖掘更多的潜力方案,例如本次从150个作品中精挑细选出25个方案,有一些方案也申请到了专利和量产,未来也可以继续去发挥它的价值。”

正如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卫在颁奖典礼上所讲:研电赛不仅是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也是企业发掘市场潜力方案、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聚焦前沿领域,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行业,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柱产业,发挥着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等重要作用。2024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6%;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4%和14.3%,持续推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一直都是推动电子信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引擎,在今年的研电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前沿科技、经济主战场以及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等主题,第十九届研电赛设置了 “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类”、“机电控制与智能制造类”、“通信与网络技术类”、“信息感知系统与应用类”、“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类”、“人工智能类”、“技术探索与交叉学科类”、“6G先进无线技术探索类”八大参赛方向,涵盖了从基础电路设计到6G技术领域的广泛探索,体现了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命题方向,以及对行业需求的深入聚焦。

研电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峰教授强调了今年大赛命题的多元化和挑战性提升,他表示, “今年大赛的命题与产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一是命题方向围绕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做动态的调整;二是聚焦行业需求,针对现有痛点,提出解决方案;三是促进产教融合,企业参与命题评审,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四是技术覆盖更加广泛,不仅关注技术的优化和创新,同样也重视成果应用。” 

参赛作品中,学科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显著提升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展现了技术的深度,更体现了创新的广度。例如,国防科技大学参赛作品《6G交响乐—低轨卫星通导一体化信号方案》,这是业内首次全过程尝试在6G备选信号集成导航功能。大连理工大学参赛作品《基于GD32水下机器人控制器》是首个全国产化水下机器人系统。南开大学的作品《基于飞腾异构多核平台的多模态智能眼底分析仪》结合多模态影响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提高眼底病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研电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从高校的精心组织到企业的积极参与,从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撑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一份力量都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作为主办方,中国电子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号召,围绕四个面向,坚持四个服务,着力提升创新引领力,产业推动力、组织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在开幕式中提出:“中国电子学会是国内电子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社团,是发展我国电子信息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希望同各方一道、携手并进,共同为推动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回顾这四天的激烈角逐,我们看到了青年学子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将一个个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他们精准地“指挥”仪器,巧妙地解决技术难题,不仅展现了专业技能,更彰显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改变世界的决心。这些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大赛帷幕已然落下,但它点燃的创新之火不会熄灭,未来还会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更多作品成果也将破土而出。研电赛,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学术与产业,融合了理论与实践,让每一位参赛者在交流中成长,在合作中共赢,在挑战中成才。

返回列表页

加入会员

学会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