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8
2024年4月26-28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在宁波召开。本次年会以“信息科技·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包括5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400余位国内外专家齐聚会场,共同探讨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作为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于4月27日下午成功举办。本届专题论坛由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担任主席,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清华大学戴凌龙教授和中兴通讯赵亚军总工担任召集人。论坛包含致辞环节、特邀报告环节、发布仪式和圆桌高峰对话。现场气氛热烈,线上观看超过5万人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论坛邀请了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博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Emil Björnson教授、浙江大学黄崇文研究员、东南大学潘存华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胡伟东教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刘元玮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章嘉懿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高镇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张海洋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游昌盛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武庆庆副教授、北京大学邸博雅助理教授、联想研究院朱晨曦主任研究员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聚焦6G近场通信,围绕近场通信的应用场景、信道模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化前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为6G近场通信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致辞。张平院士首先对会议主办方中国电子学会表示了衷心感谢。他指出,全球正处于6G移动通信技术储备的关键时期,急需变革性通信技术的涌现。近场通信作为中高频段通信、超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等技术的共性特征,考虑了6G电磁波传播特性相比于5G的重要变化,即从远场平面波到近场球面波,有望从系统容量提升、感知精度提高等多个方面为6G通信系统带来新的机遇。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6G近场通信这一新兴技术方向的发展,开创移动通信新的篇章。
上半场的4个特邀报告由清华大学戴凌龙教授主持。
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博士作了题为“近场通讯基础问题思考”的报告。向博士从设备制造商的视角,探讨了近场通信的需求和技术关键点,包括对超越类技术的评价标准、对可用通讯资源的分析、对信号的不同处理方式、对空间和自由度及不同信号分解方式的分析等。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国家杰青张建华教授作了题为“6G E-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的报告。张教授的报告聚焦于6G时代的E-MIMO信道特性及其建模方法,概述了6G信道的研究趋势和多天线技术的创新,着重介绍了团队针对超大规模MIMO中的近场传播特性及空间非平稳特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展示了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开发的面向6G的信道仿真平台。
IEEE Fellow、瑞典皇家理工学院Emil Björnson教授作了题为“Three Misconceptions in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他指出,尽管毫米波频段在蜂窝网络中的应用尝试遭遇失败,但长距离近场通信技术提供了管理下一代无线网络流量的潜在解决方案。Emil Björnson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场技术的三个基本特性,并纠正了与之相关的三个常见误解。
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系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黄崇文作了题为“面向6G近场通信的高效波束训练理论与方法”,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远近场的哈希多臂波束训练方法。他分别从哈希多臂波束的原理、波束权值生成机制及分布投票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该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其精度提高至少20%,同时显著降低了波束训练的开销。
中兴通讯赵亚军总工进行《6G近场技术白皮书》解读暨推进6G近场技术倡议。他首先对《6G近场技术白皮书》进行了解读。该白皮书由来自全球20个国家73个不同单位的206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完成。在此基础上,赵亚军总工发布了题为《共同推进6G近场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的全球协作倡议,期望在全球范围内对推动6G近场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达成共识,努力推动6G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论坛的下半场由赵亚军总工主持。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国家杰青、IEEE Fellow戴凌龙作了题为“面向6G的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的报告。他指出,近场通信是超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等多项6G候选技术的共性特征。接下来,他重点探讨了近场通信带来的新机遇,主要包括单用户自由度提升和多用户容量提升,以及近场通信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近场信道估计、近场波束分裂。最后,他指出了近场通信的未来研究方向。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海外优青潘存华作了题为“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的通感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报告。他基于对近场效应物理机理的分析,从近场电磁理论、波束训练、信道估计、波束赋形和近场感知定位等多个方面介绍了适用于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的新理论、新算法,并探讨了未来几个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胡伟东作了题为“太赫兹感知通信波束跟踪技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太赫兹频谱是关键的战略资源,太赫兹感知通信一体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与太赫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此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自主开发了相关核心器件和阵列,完成了波束回溯、波束扫描控制和波束追踪等技术探索,并进行了外场试验。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教授、IEEE Fellow刘元玮作了题为“从近场通信到近场感知”的报告。他深入分析了近场感知与远场感知的区别,指出了研究近场感知的必要性,并分别针对近场感知的性能边界、算法设计和应用价值介绍了研究团队的最近进展,最后指出了近场感知这一研究方向的未来机遇与挑战。
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主持。与会专家讨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对6G近场通信最为关心的重要问题,包括近场典型的应用场景、划分近场和远场边界原则、近场对通感一体化等其他技术的价值、近场技术的标准化和落地应用等。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加入
中国电子学会会员
钟山县开展“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实验秀进校园
中国电子学会总部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处党支部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第四届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年会圆满落幕
中国电子学会召开2024年统战工作座谈会
2024年全国导航技术与应用大会在京盛大召开
相约广西绿城 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南宁锦标赛开幕!
“科创中国”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子智造论坛(宁波)成功举办
中国电子学会网络空间安全专家委员会走进山东大学暨第40期中国电子学会青年人才托举沙龙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