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0
这两年,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工智能应用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改变。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技术不断突破的背后,是无数计算机科学家的接续奋斗。由中国电子学会推荐的科技部办公厅2023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图灵宇宙:原初纪元——计算机科学发展简史》记录了图灵奖获得者的故事。我们将走进这部作品,为读者讲述“人工智能”是如何诞生的。
回到一切的开端,有位先驱者的名字在图灵奖的丰碑上熠熠生辉。他就是“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人工智能起点”达特茅斯会议的主要发起人、人工智能研究“母语”LISP语言的开发者——1971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麦卡锡。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失败与波折。
1951年,麦卡锡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先是留校当了两年讲师,然后又去斯坦福大学担任数学助理教授。这期间,他虽然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问题,但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出,最主要的成果对他来说还是个“败笔”。
当时,麦卡锡想找个同样对机器智能感兴趣的人,合编一本这方面的论文集。于是,他暑期到贝尔实验室打短工时,盯上了自己的老板香农。香农作为“信息论之父”,在学术界的号召力惊人,而且他对人工智能也感兴趣,不仅发表了探讨国际象棋计算机程序开发的开创性论文,还发明过一只会自我学习走迷宫的机械老鼠。
按照麦卡锡最初的想法,香农只负责吸引大家投稿,由他本人来做实际的编纂工作。他还大胆提议,起一个不同凡响的新颖术语作为主题名称,可惜被无情驳回。香农对图灵提出的抽象自动机(即图灵机)很是着迷,坚持使用“自动机研究”这个更传统的标题。这也直接导致收到的论文大多是关于狭义自动机理论的,麦卡锡对此兴趣缺缺。最终,在香农承担了大部分工作的情况下,自动机理论领域的重要文献《自动机研究》(Automata Studies)得以问世,但因为名字太过普通而受到冷遇。
继这次失败之后,麦卡锡又遭遇了职场上的“滑铁卢”。1955年,斯坦福大学要在学院里的三位助理教授中保留两位,麦卡锡很遗憾地成为被辞退的第三位。本来还自信满满地期待“升职加薪”的他,心中五味杂陈。幸好,普林斯顿校友约翰·克门尼捞了他一把。克门尼在达特茅斯学院任职,刚走马上任数学系主任,就碰上系里4位老教授同时退休,急需补充师资力量。他迅速从母校挖掘了几位高潜力人才,其中就包括麦卡锡。
也正是这次失业风波,给麦卡锡带来了成功机遇。没过多久,IBM计划将一台IBM704计算机用于研究和教育。IBM信息研究部门负责人罗彻斯特去各大机构洽谈相关事宜时,顺理成章地跟作为达特茅斯学院代表的麦卡锡相识了,并邀请他夏季来IBM短期工作。这个时候,罗切斯特正试图让他的计算机能自己思考,和麦卡锡算是志同道合。于是,他们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第二年开个暑期研讨会,地点就设在达特茅斯学院。
麦卡锡万分憧憬着,能够召集业内最顶尖的专家集思广益,“造一台像人类那样智能的机器”。为了扩大会议的影响力,他还拉上相熟的重量级学者一起发起这次会议:一位是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弟马文·明斯基(1969年图灵奖得主),另一位依然是“金字招牌”香农。不过考虑到之前的“失败”经历,他特意为这次会议起了一个能与自动机理论完美区分开的名字——“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史称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这一术语也由此被广为传播,一直使用到现在。
会上,司马贺和纽厄尔(1975年图灵奖共同获得者)带来了世界上首个可工作的人工智能程序“逻辑理论家”,以及符号列表处理能力突出的IPL语言(中文名:信息处理语言)。后来,麦卡锡受其启发,开发出人工智能史上赫赫有名的LISP语言(虽然和IPL语言相比,他其实更喜欢使用代数表达式的Fortran 语言)。麦卡锡和亚历克斯·伯恩斯坦讨论国际象棋程序时,还灵感爆发,发明了能大幅提高提高运算速度的“α-β修剪”。
虽然“尝试弄清如何让机器使用语言,形成抽象和概念,解决目前只有人类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并自我改进”的会议目标并未实现,也没有实际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但是,达特茅斯会议依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重要的是,达特茅斯会议确定了“人工智能”的名称并规定了其概念,自此人工智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飞速发展。
(作者: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滕瑶瑶)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加入
中国电子学会会员
钟山县开展“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实验秀进校园
中国电子学会总部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处党支部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第四届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年会圆满落幕
中国电子学会召开2024年统战工作座谈会
2024年全国导航技术与应用大会在京盛大召开
相约广西绿城 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南宁锦标赛开幕!
“科创中国”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子智造论坛(宁波)成功举办
中国电子学会网络空间安全专家委员会走进山东大学暨第40期中国电子学会青年人才托举沙龙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