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正文

专家解读 | 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前瞻部署、系统筹划人形机器人创新链与产业链建设

2023-11-03

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就《指导意见》有关内容做以下解读:

 

一、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推动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


人形机器人是新一代颠覆性平台型产品,是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动能。人形机器人集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进一步融入人工智能学习算法后,有望全面再现人的肢体行为能力,并通过持续演化无缝利用人类当前全部基础设施,大面积替代各类高风险和重复性工作,因此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形机器人将对冲生育率走低导致的劳动力缺失,拓展机器人在国防、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工作边界,对社会发展有望产生如同蒸汽机出现一样的推动效果,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一代颠覆性平台型产品,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使能型战略制高点。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应用,是打造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突破口。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形机器人“感知-认知-决策-控制”创新链上发挥重要作用,在虚实迁移、AI赋能设计等新领域也有巨大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随着ChatGPT和GPT-4等大模型在面向人机交互的问答、多模态理解和代码生成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验证大模型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的具身智能能力的最好载体,是促进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引擎,有望产生贯穿信息域-物理域的机器人决策控制新方法论。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人形机器人前沿和关键技术布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组织、有目标地打造人形机器人创新链与产业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瞄准战略机遇,《指导意见》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原则,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坚持应用牵引、整机带动、软硬协同、生态培育的路径发展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技术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指导意见》根据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技术发展现状,采取技术分级、产品分代、任务分期的方式,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积极推动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国家战略性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带动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产业“沿途下蛋”,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提供支撑。


二、《指导意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科学高效发展提供明确路径指引


人形机器人正处于技术发展期,学科跨度大、集成度高,涉及机械、电气、通信、传感、控制、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包括机器人本体、通用大模型、工具链等多重点领域,是全球科技领域公认的科技探索前沿高地。《指导意见》紧紧围绕构建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重点从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支撑能力五个方面入手,部署了三个专栏十四项重点任务,对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创新、工程化推进和产业化落地做出了科学筹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


在突破关键技术方面,《指导意见》结合人形机器人技术特点,由内而外设计了用于环境感认知的“大脑”模型、用于运动控制的“小脑”模型,“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机器体”关键技术群和制造技术支撑体系五个方向的布局。其中大小脑模型有望打造人形机器人新的研究范式与创新链,成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机器肢与机器体技术群全面覆盖关键部组件,技术支撑体系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和总体筹划,精准补全可能的“卡脖子”短板。这五个方向从创新突破、核心部件、底层基座三个层面分别支撑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发展,总体提升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培育重点产品方面,《指导意见》从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能源等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任务,囊括了整机、组件和服务等重点内容,为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批量化制造提供产业链支撑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人形机器人尚处于探索期的阶段,《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机器人即服务”的新应用模式,这将对AI赋能应用生态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拓展场景应用方面,《指导意见》强调了通过行业特色场景牵引、组织揭榜挂帅任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重要性,加强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加快共性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当前阶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应用场景包括特种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精度和高通用性人形机器人和民生服务领域的低成本多用途人形机器人。随着人形机器人成本的降低,还会在更多的特色场景中落地应用。


在营造产业生态方面,《指导意见》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特点,瞄准人形机器人未来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市场,提出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的引导性目标,有利于激发国内有基础、有实力、有雄心的企业参与其中。《指导意见》还提出在国家层面以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百人会、开源社区等创新载体,以及在地方层面建设孵化器、产业园、集聚区等协同创新支持举措。


在强化支撑能力方面,《指导意见》站在全局角度提出开展人形机器人标准化路线图和产业标准体系研究,围绕智能化、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关键问题建立评测基准,以及深化新技术科技伦理风险研判、提高安全治理能力的任务,以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加速技术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产业化推广,提升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三、多措并举走出“创新、协同、开放”之路,为实现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指导意见》还从加强统筹协同、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人才引育和深化交流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为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这些措施还有助于加强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连接,提升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加强统筹协同,技术层面可以促进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产业层面可以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因地制宜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厘清大图、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投入到关键任务中,激发各界的创新活力,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共同发展;“科技-产业-金融”三轴联动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良性循环。


通过加快人才引育,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培养出高水平的跨学科、复合型学科人才和产业人才供给,建设国际人形机器人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深化交流合作,利用机器人领域国际组织平台宣传和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与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产业发展交流,推动国内企业与产品走出去,扩大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返回列表页

加入会员

学会官微